一些人眼里无伤大雅的吸烟行为,在北京的公共场所无论如何是再也“雅”不起来了。近日召开的北京市控烟协会第八次控烟报告发布会上,相关负责人表示,违法吸烟行为将纳入信用档案联合惩戒;对属于行政监察对象的单位或个人被查处的,还将作为涉嫌违反行政纪律问题线索,上报监察部门。
  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的规定由来已久,可在许多地方不过是“说说而已”,很少有动真格的。这次,北京市举起法规制度利剑,通过控烟协会、卫计委、工商局及纪检监察部门的联手,将信用惩戒与行政纪律处分等手段综合运用起来,力度不可谓不大,实际效果值得期待。
  从北京市控烟协会此次公布的数据来看,2018年8月1日至9月30日两个月,“无烟北京”微信公众平台接到群众对违反《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在公共场所违法吸烟的投诉举报就达2265件,比前两月(2102件)增加了163件。举报案例尚且这么多,不难想见,未被举报情形应该比公布的数据严重得多。北京如此,全国其他地方恐怕也好不到哪里去。
  公共场所禁烟难达预期,一方面在于一些人久吸成瘾,不分场合随时随地吸烟已经习惯成自然;另一方面更主要的原因还是许多人认识模糊,在思想上未充分重视起来。从一些人言谈举止可以看出,他们认为吸烟是自己的权利,即便在公共场所吸烟也不会造成多大危害。有一句希腊格言很有名:“权利的行使应以不伤害别人的权利为界。”一个人在公共场所吸烟害己害人,若不加管束,越来越多的人在公共场所吸烟给他人健康构成的威胁可想而知;同时,这种不文明行为还会影响到整座城市的外在形象。
  既然从国家到地方,如今已普遍建立起了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的法规制度,那么,它们就应得到不折不扣地落实。让法规制度由文字化为行动,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也才能助推法治精神在社会更广阔领域不断发扬光大。
  促进公共场所禁烟规定的落实,要靠“人防”,可如果能充分利用“技防”方式,无疑更易奏效。据悉,北京市将逐步推行控烟措施,拟在192家室内空气质量电子监管系统中增加对PM2.5的监测,加强对室内吸烟的监控;鼓励禁止吸烟场所的经营者利用烟雾报警、视频图像采集等技术手段监控吸烟行为,加强对禁止吸烟场所的管理。如此举措,有助于节约控烟的人力资源,提升监控的精准度,有条件的地区可予推广。
  一个人良好习惯的养成要靠自觉自律,也离不开外在力量强有力地约束。当年各地治理酒驾时,起初有些人也没怎么当回事儿,然而经过交警、司法部门的严厉整肃,如今绝大多数人能够做到“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控烟也是如此,相信随着更多地方像北京市这样动真的、来硬的,“公共场所绝不可吸烟”这根弦会在烟民们脑中越绷越紧,继而促使更多的人加入戒烟行列,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推动社会文明不断呈现出新景象。

中国控制吸烟协会 版权所有 京ICP备09040962号 Copyright © 1992-2011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慧东里16号楼906  电话:64983905  传真:64983805 邮箱:catc@catcprc.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