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了《关于领导干部带头在公共场所禁烟有关事项的通知》。《通知》要求,各级领导干部不得在学校、医院等公共场所吸烟,在打造无烟党政机关的同时,各级党政机关公务活动中也严格实行“无烟化”。

 
     《通知》还指出,少数领导干部在公共场所吸烟,不仅危害公共环境和公众健康,而且损害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形象,造成不良影响。
 
     这些年,我们为了推动戒烟,采取了不少办法,也取得一定效果,但总体来说,不理想,特别是吸烟年龄在变小,新烟民增多。笔者认为,当下,“丑化”吸烟形象,可能是一种较易执行、推广、有力和有效的推动戒烟之法,应该立即采用。这次《通知》对各级领导干部吸烟场合的要求等,就是为“丑化”吸烟开了好头。
 
     用“丑化”吸烟推动戒烟的实效,在许多国家已得到证明。如他们把烂肺、烂牙和骷髅等醒目的警示图标印上烟盒,限制烟盒图案的美化;在影视和戒烟宣传片中,把吸烟者描述成“失败者”,形象猥琐落魄;街头吸烟点与垃圾箱一体,吸烟时必须凑着垃圾箱,形象很不恭。这样做,的确有效,在欧美国家,在许多场合,吸烟者不受欢迎。白领在办公室外吸烟后常常立即漱嘴除味。各路名人明星都标榜自己不吸烟。加拿大的戒烟很成功。许多父母不敢或不好意思在孩子面前吸烟,以免给他们一个“破罐破摔”的“坏人”印象。上世纪70年代,加拿大男子买烟时大大方方的,买避孕套时则左顾右盼、躲躲藏藏;现在则是买避孕套时大大方方的,买烟时却生怕被人见到。不丹是全世界唯一全国禁烟国家,吸烟形象非常堕落。
 
     可我们的现状是,吸烟行为不仅没有被丑化,而且美化的过分,令人忧虑。例如,在我们的影视上,刑警队长不腾云驾雾,好像是破不了案的;领导不夹一支烟,好像就没能力。时尚的,智慧的,勇敢的,风趣的,有钱的,有势的,海归的,白骨精的,大概都离不了吸烟这“第一道具”。再例如,我们香烟盒虽然也打上“吸烟危害健康”等警示,但在精美的图案设计中,成了一种无足轻重的提示,甚至有些幽默。我们的烟名品牌正气凛然,使人骄傲和陶醉—中华、云烟、牡丹、甚至“中南海”,就连洋烟名,我们也慷慨的很—“万宝路”、“云丝顿”等等。香烟盒图案也占着祖国最美丽的风景,甚至贵为“国家名片”。与戒烟宣传相比,“美化”吸烟真可谓丰富多彩和生动有力。
 
     这样做的后果很不好。特别是对孩子的误导,调查证明,不吸第一根烟对一个人终生戒烟有决定性作用,可令人遗憾的是,现在许多男孩,甚至女孩参加过成人仪式后,第一件事就是去买一包烟,大家忙不迭地分着吸,以示自己成人了。中国青少年吸烟者已高达500万。在吸烟学生中,有41.5%的学生认为男人吸烟是成功、有男子汉风度、时髦的表现。
 
     现在,从干部不得在公共场所吸烟等带头做起,开展全面丑化香烟及吸烟。比如,我们的烟名响和烟盒美,有些是“历史遗留问题”,从头再改也难,但至少在推新品牌时要有严格限制,禁止再把祖国的大好河山、名胜古迹和可爱动物等作为商标,不能再让我们引以为豪的文化符号为吸烟做背书了。我们的影视文艺作品不能再美化和渲染吸烟,这不能仅靠个人的自觉,要尽快出台有关可行规定,违者必究。当下,还要特别警惕文艺作品把女性吸烟与女性独立、自尊、个性解放和时尚结合起来,误导一代女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外一些烟草公司就在西方玩过这些东西,结果危害无穷。对此,我们要警惕。

中国控制吸烟协会 版权所有 京ICP备09040962号 Copyright © 1992-2011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慧东里16号楼906  电话:64983905  传真:64983805 邮箱:catc@catcprc.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