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建设研究院和中国控烟协会联合召开“剖析‘电梯劝烟案’依法推进公共场所控烟”硏讨会。与会专家在会上呼吁,及早制定全国性的“公共场所禁烟”法规。

  2017年9月4日,杨帆在生活小区电梯内劝阻老人吸烟,后老人因心脏病猝死,一审判决被告杨帆补偿老人家属1.5万元。2018年1月23日,“电梯劝烟猝死案”二审在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宣判:一、撤销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人民法院(2017)豫0105民初14525号民事判决;二、驳回田某某的诉讼请求。即“撤销原判决,驳回原告诉讼请求,劝烟者无责。”

  最高人民法院在今年全国人大会上报告中指出“依法审理‘医生电梯内劝阻吸烟案’让维护法律和公共利益的行为受到鼓励,让见义勇为者敢为,以公正裁判树立行为规则,引领社会风尚。”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建设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秀兰指出, 社会法律和道德是维持一个国家长久治安的两大工具,当法律存在死角时,道德就成了人与人之间唯一信任的纽带,当法律天秤不平衡时,对道德底线又起着引导作用。公众强烈渴望让维护公共利益者获得保护,让违法者止步,绝不能让好人没好报,以引发社会道德危机。

  张秀兰说,该案例是一堂具有众多民众自愿参与、生动的法治讨论课。鉴于民众对南京“彭宇案”判决的不满,导致引发公众“不敢扶”到担心对公共场所吸烟者的“不敢劝”。本案例成了一次生动的民间法治交流课堂,充分表明国民法律意识的增强和对社会道德与健康的关注。

  著名心血管专家、中国控烟协会会长胡大一说,这个案件从发生,经一审到二审,前后为时9个月,从媒体到民间引起的讨论很多。胡大一说,“我认为唯独缺席的却是这个案件的最大元凶——烟草的危害!”

  胡大一指出,科学已经证实,吸烟和二手烟是引发心脑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癌症、脑卒中、急性心肌梗死和肺癌年轻化的主因。每年因烟草死亡人数达120万,给经济造成数千亿损失。让吸烟者戒烟和公共场所禁止吸烟是减少和预防上述等疾病最重要的手段。但是依法管理公共场所控烟是最有效的手段。因此,必须尽快颁发出台全国公共场禁烟法规,才能真正实现无烟环境。

  资深控烟专家许桂华介绍,据2017年中国控烟协会对10个城市11523名公众的调查结果显示,高达91.9%的公众支持公共场所室内全面禁烟:其中吸烟者为80.3%,不吸烟者为95.7%。公共场所室内全面禁烟已成为公众的普遍诉求。她指出,国家尽快出台《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是民心所向,众望所归,更是实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的“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降低到20%。”的目标的必要措施。

  原《瞭望杂志》副总编陈四溢指出,中国吸烟群体庞大,没有法律法规就没有行为规范。郑州案的最后圆满的结果,也要归因于郑州巿的相关立法。中国之大,吸烟者之多,靠一个一个城市立法,费时甚长,费力甚巨,既不经济,收效也微,是及早制定全国性的“公共场所禁烟”法规的时候了。这是保护三分之二不吸烟群体的需要,也是实现“健康中国”理想的需要。

  中国疾控中心控烟办研究员杨杰说,《烟草控制框架公约》指出,推行公共场所全面禁烟立法是保护公众免受烟草烟雾危害最有效的措施之一。目前全国已经有18个城市出台了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的地方性法规,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实施了室内全面禁烟,要求享受无烟环境已经是人们的普遍愿望,加快控烟立法进程,尽快制定颁发全国性的控烟法规已经成为大多数公众的诉求。


中国控制吸烟协会 版权所有 京ICP备09040962号 Copyright © 1992-2011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慧东里16号楼906  电话:64983905  传真:64983805 邮箱:catc@catcprc.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