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公共场所禁止吸烟范围若干规定》即将于今年5月1日开始实施,本市禁烟公共场所从原来的8类扩大到10类。此项规定得到了全市很多市民的支持,可见吸烟对健康的危害已经人所共知。最近,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专家还指出,研究表明,吸烟可增加血液黏稠度,从而易引发心血管疾病。


近年来,国内外对心血管疾病的病因做了大量研究,目前公认的危险因素主要有高血脂症、高血压、吸烟和异常的糖耐受性等,其共同的病理特征都是会使人体内血液流变学发生变化。在临床医学上,人们通过血液流变学检测,可以了解和掌握人体内血液的流动情况,分辨出生理或病理状态。而血液黏度的测量则是血液流变学中最重要的指标,它是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红细胞压积、红细胞变形和聚集能力、血小板和白细胞流变特性等的综合表现。医学研究发现,一些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在发病前血液黏度就明显增高,其中最显著者可比正常人高3至4倍,虽然心绞痛患者血液黏度也会增高,但不如急性心肌梗死时明显,故血液黏度的增高程度,常常作为冠心病、心肌梗死发病先兆的客观指标。甚至在冠心病发病后的治疗过程中,血液黏度持续增高多提示病情恶化和愈后不良,而血液黏度降低,则会提示病情得到缓解或愈后良好。因此,血液黏度的高低,被称为了解心血管的一扇“窗户”。

国内外许多致力于控烟的学者,在研究吸烟与人体的关系中都发现:吸烟可以使人体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发生变化,其特征性指标就是血液黏度。研究表明,经常吸烟的人,血液中的红细胞压积增加,纤维蛋白原升高,同时,红细胞变形和聚集能力、血小板和白细胞流变等特性都发生了变化。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主要是:吸烟使体内一氧化碳大量增加,在血液中的饱和度明显提高,由于一氧化碳与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结合能力远远大于氧,因此碳血红蛋白增加,氧血红蛋白的含量明显减少,导致出现低氧和缺氧状态,这时为了能够满足体内氧的需求,血液中就需增加带有血红蛋白的红细胞,试图达到能有更多的氧与血红蛋白结合,于是身体就会发出指令,红细胞便代偿性增多,这就造成血液黏度的增高。同时,吸烟还会使体内二氧化碳等酸性物质增加,影响红细胞膜的通透性和红细胞变形能力,也促使了血液中的红细胞、血小板等大量聚集,会使全血黏度增高。

血液中的另一种物质“血小板”具有黏附异物,参与血液凝固的特性,称此为血小板黏附性。血小板黏附性对于保持人体的正常止血过程,有着重要的生理意义。但在一些病理状态下,当血管内皮细胞完整性受到损伤,血管破裂后,血管的内皮下组织就暴露出来,流经损伤处的血小板迅速黏附于暴露的内皮胶原纤维上,即血小板膜直接附着于血管壁上,这一血小板黏附现象,恰恰是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因此,血小板黏附性的增高,构成了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重要病理基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马玲等人在研究“吸烟导致心脑血管病发病增加的机理”时发现:在控制了年龄、性别、职业和经济条件等因素后,吸烟仍能使血小板黏附率增高,并且随吸烟年限的增加,吸烟者的血小板黏附率显著增加,由此可见,吸烟导致心血管疾病是有其病理基础的。

因此,在人群中通过控制吸烟,可有效地从根本上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实现控制和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的目标。

在控烟的同时,做好其他危险因素的预防也很关键。从饮食上采取低脂、低盐、低胆固醇、丰富维生素的饮食。少食动物脂肪、甜食、含胆固醇高的食物。多食清淡食物,新鲜蔬菜、水果、豆制品、鱼虾类。鼓励患者多饮水,适当喝茶。注意早晨起床后先喝一杯水后再活动等,这些都是减少血液黏稠度,利于血液循环的良好方法。


中国控制吸烟协会 版权所有 京ICP备09040962号 Copyright © 1992-2011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慧东里16号楼906  电话:64983905  传真:64983805 邮箱:catc@catcprc.org.cn